两会动态(第7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7-22 10:33:21点击率:2411: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
 重要问题的意见(节选)
(2010年6月11日)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经济工作指导的转变
      1.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工作重点和任务要求。在视察山东时,突出强调了要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感、责任感。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按照“一点三线”的强省建设工作思路。坚持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推动又好又快发展,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突出重点、扬长补短、统筹协调、扎实工作,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全省力量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上创造一流业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前列,不断取得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成就。
      3.着力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大到强的新跨越,是我省现阶段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既有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果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全省各级各方面一定要在痛下决心上统一认识,在加快转变上狠下功夫,在实现突破上务求实效,努力争创山东发展的新优势,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4.解放思想促进经济工作指导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牢固树立效益优先的理念,更加注重产业增效、财税附加、居民收入;牢固树立创新创造的理念,更加注重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工作创新;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本运营、开放融合;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节能降耗、低碳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努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实现新突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攻坚战又是防守战。今后5到10年是关键时期,要以争创一流的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高标准要求,注重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要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服务业比重;着重调整城乡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着重调整需求结构,积极扩大内需。努力在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1)在扩大总量、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有较大提高,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3)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教育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完善,人才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有较大提高,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全面进展;(4)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实现新突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有较大幅度下降,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5)在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区域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东中西部发展趋于协调,对内对外开放统筹推进;(6)在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1.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认真落实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和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附加值。突出抓好四大工程:一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作。在项目安排、资金平台、财税政策上综合施策,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调整优化原料工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省里重点抓好6大类1000个技改项目。加快产业转移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对列入限制范围的“两高一资”项目,严格项目审批、环评,控制供地。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每年筹集10亿元左右,设立省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通过贴息、补贴、奖励方式,撬动金融资金,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科技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规模、抢占市场、见到实效。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新材料基地。对大项目、好项目,在税收上实行优惠,产品推广使用上给以扶持。对省里确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在项目审批、环评、供地上建立“绿色通道”,予以保证。三是新特优引领工程。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培育名优产品,打造一批中国名牌和山东名牌,建设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四是产业集群壮大工程。注重终端产业的开发生产,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抓大扶小,近期着力培育170个过50亿元、100个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140个特色产业镇,形成一批过百亿元、五百亿元、过千亿元的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2.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把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注重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省里每年集中协调支持100个成长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进一步制定完善鼓励支持大项目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工商政策。对重大转方式调结构项目,由省政府在用地指标上进行点供。鼓励国有企业通过经营权和资产转让、联合并购等方式实现兼并重组。加快推动钢铁、化工、煤炭、港口等重点行业的重组,促进环保型重化工产业向沿海布局。
      3.引导支持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制定鼓励政策和工作措施,支持加快结构调整和利税大户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创造财源的产业和企业。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企业“练内功、挖潜力、增效益”,强化基础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加快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放手发展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的中坚力量。
      4.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围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今后三年,省级筹措20亿元,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利用创业板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扩大直接融资,多渠道筹集研发资金。探索适合市场规律的运转模式,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形成产学研项目对接和成果转化的评估、奖励机制。促进校企业合作,新设置100个工科专业,新建1000个实训基地。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创新活动,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并新建一批重大科技源头创新平台。每年实施一批重大专项,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组织好首台(套)重大装备的产业化。广泛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通过企业并购、技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大力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着力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把产品研发和设计创新作为基础性工程,制定优惠和扶持政策,吸引知名研发机构和设计事务所来山东落户,加强与产业和企业的对接。
      5.提升园区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重要节点和平台作用,引导区域重点产业和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集中,推动园区在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中率先突破,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参照先进水平,建立园区分类考察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升级和淘汰机制。建设创新型园区,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推动园区由产业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努力使园区成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建设特色园区,推动产业分工,实施科学定位,突出重点,相对聚集,发挥优势,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增强竞争力。在土地、财税政策和考核办法上建立引导机制,鼓励各地之间异地兴办企业,促进企业跨区域合理流动。支持省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独立兴办特色园区。加强与国际友城和跨国公司的交流合作,吸引外方来我省兴办产业园区。鼓励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向园区聚集。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创新园区建设管理模式,选拔选聘优秀人才到园区创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区和异地办区。进一步发挥保税港区示范、引领、率先开放的作用,加快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特殊监管区,规范建设一批“无水码头”。
      三、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山东
      1.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立足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实施更加严格的目标责任制,集中抓好钢铁、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对千户重点企业建立每月网上直报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积极实施外电入鲁工程。通过落实财政支持、税收返还。上网电价补贴等政策,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推进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综合运用提高环境门槛、严格市场准入、依法供地用地、实施差别电价等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各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开展全民节能活动,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2.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坚持集中集约、高效开发,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壮大循环经济发展规模,首批实施100个重大示范项目,推广100种关键技术和节能设备,培植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设备、轮胎、机床等再制造产业,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最终消费等环节实现资源利用良性循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强化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继续深化资源山东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推进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镇节水,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省建设为目标,实施“美好家园”计划。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加强污染防治,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重点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以改水、改厕、改路为重点整治村镇环境,抓好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广泛开展争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活动。围绕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促进计划,制定区域性生态环境专项规划,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以奖代补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绿色山东”,重点建设临海、环湖、沿河大生态带和绿化带,加快修复退化湿地河流生态系统,严格保护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实施绿色通道、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农田林网、城乡绿化、围村林等重点工程,构建生态林网、经济林网两大林网,提高森林覆盖率。
      4.培育低碳绿色经济增长点。加强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科学布局低碳经济。立足现有基础、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明确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尽快形成规模和产业优势。探索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建设一批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发展生态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
大企业高峰会将举行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协会主办的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中国企联执行副会长王基铭,安徽省副省长黄海嵩,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晓麟7月14日上午在京发布了这一消息。
      本届中国企业500强发布及中国大企业高峰会在发布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名单的同时,将发布《2010中国大企业发展趋势、问题和建议》、《2010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2010中国企业500强与美国企业500强、世界企业500强对比分析报告》等专题研究报告,同时将举办中国大企业高峰会、经济形势报告会、平行论坛专题会议,企业家高层座谈会,企业家联谊以及企业交流和参观考察等多项活动。
      王基铭说,中国500强企业和部分跨国公司的高层领导人、政府官员、著名专家学者、主要媒体代表等1200余人将参加会议,并围绕“数字化时代的商业未来”、“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金融变革与企业成长”、“新兴产业发展”等5个专门议题展开讨论。
      王基铭指出,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我国大企业需要增强使命感、发挥主动性,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主干、引领作用,只要埋头苦干,中国大型企业完全有可能开辟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黄海嵩表示,安徽省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跨入万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战略规划,为安徽省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安徽省与中国500强企业进行合作奠定了基础。
      张晓麟表示,本次会议在合肥举办,是推介宣传合肥的重要窗口,更是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合肥拥有区位、交通、资源成本、科教、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近几年,在合肥投资的中国500强企业已达74家,总投资额为1078.2亿元。
      本届中国企业500强发布及中国大企业高峰会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协办,合肥市人民政府承办。届时,中国企联将组织与会代表参观合肥企业,参与合肥市有关县组织的活动,举办跨国公司与地方交流会,为国内外企业参与安徽、合肥经济建设提供机会;举办安徽省、合肥市领导与企业家对话,共同为安徽省、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中国企联副理事长李建明出席并主持了此次新闻发布会。
回到首页    
Copyright @ 2009 聊城市企业联合会 聊城市企业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聊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技术支持:聊城大学
电话:0635-8362658 传真:0635-8362658 
访问统计:您是第8381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