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新视野

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研究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4 17:18:32点击率:4549:

提起“质量”,大家都熟悉。因为“质量”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质量”的狭义定义就是产品质量,即产品在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适用程度。然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广义的“质量”概念除了产品质量外,还包括了工作质量,包括人的素质。

图片
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的关系
图片

产品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应,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构成完整的质量内涵。国际标准(ISO8402)对质量的定义是:为满足规定的或内在要求,反映产品或服务能力的各项特征的总和。众所周知,优质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安乐,优质能给企业带来兴旺和发展,优质能给国家带来繁荣和富强,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讲,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素质,归根结底就是要强化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质量成了企业的生命线。对一个国家来说,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民族的素质”。“质量第一”始终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集中精力搞经济,一丝不苟抓质量,已在全国上下形成良好的风气。每年九月“质量月”活动,每年315日是“消费者权益日”活动,1991年的“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1992年的“质量万里行”等全国性的大型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声势,唤起了全民质量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工业企业逐步走上“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质量效益型发展轨道。

图片
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图片

工业企业的经营宗旨是:“以尽可能少的物资消耗和资源占用,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也是工业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没有效益,企业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更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效益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综合素质的好坏和经营能力的强弱。然而,牵动效益的“牛鼻子”是质量,质量及其质量管理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质量管理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其经济效益的获取总是以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为前提,以优质、高效、低耗为先决条件,所以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经济效益的高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既是不断地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消耗的过程。只有创造总值(收入=单价×销量)大于消耗总值(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才能形成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经营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时,才能形成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基础化工行业,没有一定的规模,别说盈利,就连收回投资都不可能,且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代工业经济规模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表现为数量对效益的制约作用。但是决不等于有了规模,有了数量就有了效益,因为质量才是构成产品或服务本身存在的基础。只有符合质量要求的数量,才有起家的价值。质量差的产品,生产越多,浪费越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质量,就无法实现使用价值,无法形成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在经济生活中,凡是急于求成,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企业都会在生产经营上跌跟头,直到被市场所淘汰。南通川港电机厂曾以生产桃花电扇而红极一时,效益颇丰,但该厂只注重扩大生产,促进销售,忽视了完善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这一中心环节,也就必然导致了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厂方虽然花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积极处理已出厂产品的安全可靠性问题,但终未能挽回失去的信誉,从此企业经营急转直下。因此,质量与数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质量是数量的基础,质量与数量共同构成经济效益的基础。

(二)质量管理是社会效益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工业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的区别在于:资本主义企业以盈利为唯一目的,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社会主义企业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向社会提供物美价廉、丰富多样的商品,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精神文明为己任。这种性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用户、消费者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绝大多数企业既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产品),同时又是消费者(从市场购回机器设备、原材料、零配件),因此每一个工业企业都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互相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便可形成“我为别人保质量,别人为我保效益”的良性循环,并彼此受益。产品质量的提高表现为性能更好、效益更高、寿命更长、消耗更低,相当于社会财富的成倍增长,物质资源的巨大节约,社会效益也就以更大的数量级递增。提高质量,应避免另一种极端,即不计成本,不考虑用户实际需要,偏面提高单项性能指标,这种做法同样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因为过剩的使用价值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实则是社会财富的高级浪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与质量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假如你家的冰箱不制冷,彩电无图像,必然给你带来莫大的烦恼和经济上的损失,假如发生楼房倒塌,车毁人亡的质量安全事故,必然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质量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全。因此,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只有靠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尽责尽力,才能形成。

(三)质量管理水平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企业管理活动就是正确处理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使企业的经营要素达到最佳配合,以最经济的手段,达到预期的经济营目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看经营的结果,也就是产品质量高不高,经济效益好不好。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职能(计划和预测、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教育和鼓励、挖潜和创新)贯穿在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中,贯穿在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管理过程出了漏洞,任何一个管理要素出了偏差,整个管理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直接地影响到产品质量和物耗水平,因此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着质量档次,反过来质量档次的高低标志着企业水平的高低。所以质量管理水平作为管理水平的写照,反映了企业综合素质的强弱。

(四)质量管理还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一些世界著名的质量专家说过:“当今的世界大战是一场商业战,这场战争的主要武器就是质量。”也就是说,质量决定商战各方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统购包销的做法,市场竞争既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适者生存。谁质量高、信誉好,谁就能赢得用户占领市场。信誉已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催化剂,但催化剂的活性要依靠过硬的质量来激发和维持,抓好了质量就抓住了根本,也就把握了企业的命脉。在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初期,曾有不少单位无视质量法规,在不具备起码生产条件、缺乏经营管理的情况下,盲目模仿,粗制滥造,以其灵活的经营手段(不公平竞争)扰乱了市场,广大消费者深受假冒伪劣产品之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整顿,这些企业自然失去生存的基础,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也有一大批乡镇企业坚持正确的经营方针,严把质量关,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得到迅速壮大和发展。综上所述,质量与企业的命运密切相关,质量管理水平标志着企业的素质,象征着企业的活力,质量管理成了企业永久的主题。

图片
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质量
图片

21世纪,我国工业企业如何与国际市场无缝接轨?提高质量档次,强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素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两个轮子协调运转,才能治根治本。目前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严格的、合乎实际而又有效的管理所造成的,所以工业企业应该投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在管理上下工夫,做文章,向内部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在我国已广为推广,其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以达到提高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在这里列出几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希望对质量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一)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尤其是领导者的意识极为重要。质量管理要上水平,质量意识要先行。但是全员质量意识的增强绝非一蹴而就的,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企业在推行全员质量意识时应把握好下面几个关键:1、端正经营思想。使“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用户”等质量意识,真正落实在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中,培养和造就一种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风气。其中厂长的质量意识直接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企业的质量行为。假如厂长质量意识薄弱,作重量轻质的经营决策,会使企业误入歧途,日常生产管理中就不敢行使质量否决权,各级质量管理人员难以正常开展工作,必然带来产品质量降低,用户信誉丧失,企业素质下降的后果。2、大力加强质量教育。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把全面质量管理的教育方法同传统技术业务教育结合起来,做到不脱离企业实际,不脱离工作实际,切实地提高职工的质量技能;(2)重视质量基础知识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当今日本成功的质量模式是花了25年时间摸索和实现的。在其推广之初日本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厂长经理进行了近百万个质量基础知识教育讲座,这种魄力和态度集中体现了全力以赴的质量精神;(3)质量责任教育,在全体职工中树立职业光荣感,明确质量产生于每个岗位,以“质量在我手中,质量在我心中”为主题,激发全体职工的社会责任感;(4)企业精神教育,每个企业都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树立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企业精神,以增强职工凝聚力,形成有益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企业素质。另外,应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这种自愿组合成的群众性的非正式组织,可最大限度地集中大家的智慧,使大量的实际质量问题随时得到解决,激发职工主人翁精神,对提高质量意识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二)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健全质保体系。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分别是在设计、制造、销售及服务等过程中分段体现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先进性就在于将管理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变管结果为管因素,强化了过程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分工协作在不断深化,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工序间,各管理要素间产生了更紧密的质量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开展“三工序”活动,复查上工序质量,保证本工序质量,坚持优质、准时为下工序服务。同时,要突出现场管理,通过现场把工艺、设备、人员、环境、材料五大因素合理地组织起来,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以优质低耗保证经济效益,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质量责任。社会主义经济新机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决定了产品竞争的焦点在于质量和价格,市场竞争的结果则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提高质量水平,强化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中心内容。

回到首页    
Copyright @ 2009 聊城市企业联合会 聊城市企业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聊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技术支持:聊城大学
电话:0635-8362658 传真:0635-8362658 
访问统计:您是第8381位访客